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大全 > 港股IPO关键期豪赌 380亿晶晨股份增长放缓,却3亿多买亏损公司摆账

港股IPO关键期豪赌 380亿晶晨股份增长放缓,却3亿多买亏损公司摆账

港股IPO关键期豪赌 380亿晶晨股份增长放缓,却3亿多买亏损公司摆账

晶晨股份近期在港股IPO关键期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。这家市值约380亿元的公司,在主营业务增长明显放缓的背景下,竟斥资3亿多元收购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,被外界质疑为典型的“摆账”行为。

晶晨股份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计企业,近年来业绩增长已显疲态。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公司营收增速降至个位数,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5%,这与前几年动辄30%以上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。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调整、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研发投入持续加大,都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了压力。

就在这样的关键时期,晶晨股份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收购决定——以3.2亿元收购一家连续三年亏损的智能硬件公司。公开资料显示,被收购方在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000万元,且主营业务与晶晨股份现有业务协同性有限。

业内分析人士指出,这笔交易在IPO前夕完成,很可能是一种财务操作手段。通过收购亏损企业,晶晨股份可以在合并报表时利用其累积亏损进行税务抵扣,同时也可以通过商誉等方式美化资产负债表。这种“摆账”手法在IPO前的企业中并不罕见,但其商业合理性和长期价值值得商榷。

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,此次收购恰逢晶晨股份港股IPO的关键节点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强调要通过并购加速业务拓展,但选择在此时收购一家盈利前景不明朗的亏损企业,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意图是为了撑大资产规模、优化财务指标,以期在IPO时获得更高估值。

监管机构对此类交易也保持高度关注。近年来,港交所已加强对IPO前重大资产重组的审查力度,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通过并购操纵财务数据的行为。若晶晨股份无法合理解释此次收购的商业逻辑,可能会面临监管问询甚至影响IPO进程。

从投资角度看,这种短期财务操作虽然可能带来IPO时的估值红利,但长期来看,如果收购的资产无法产生协同效应,反而可能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。投资者应当警惕此类“豪赌”行为背后的风险,重点关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晶晨股份的案例再次提醒市场:在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,企业更应当坚持主业为本、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发展策略,而非寄希望于财务技巧的短期效应。只有扎实的经营业绩和清晰的成长路径,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。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uajie202063.com/product/927.html

更新时间:2025-10-28 06:08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