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港股IPO的关键阶段,晶晨股份(股票代码:688099.SH,拟转港股上市)近期一项收购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这家市值超400亿的芯片设计巨头,在自身增长明显放缓的背景下,竟斥资3亿多元收购一家持续亏损的公司,被业内视为一场“亮资式豪赌”。
一、晶晨增长放缓凸显行业压力
作为国内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领军企业,晶晨股份近年业绩呈现明显波动。2022年财报显示,公司营收130.2亿元,同比微增5.72%,但净利润22.57亿元,同比下降16.78%。进入2023年,增长乏力更为明显,前三季度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至3.2%。分析指出,这主要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、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,公司传统优势的智能电视、机顶盒芯片业务面临增长瓶颈。
二、3亿收购亏损公司引发质疑
正是在此背景下,晶晨股份公告拟以3.28亿元收购某AIoT芯片公司控股权。公开资料显示,目标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,累计亏损额超1.2亿元,且资产负债率高达85%。尽管标的公司在低功耗物联网芯片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,但其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商用,未来盈利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
市场对此笔交易普遍持谨慎态度。有分析师指出,在港股IPO的关键时期,晶晨股份选择收购一家尚未盈利的企业,更像是向市场展示其资金实力和业务扩张决心,即所谓的“亮资”行为。但这种做法是否真正符合股东利益,值得商榷。
三、IPO关键期的战略考量
晶晨股份此次收购恰逢其港股IPO进程的关键阶段。公司早在2021年就启动科创板转港股计划,希望通过双重上市拓宽融资渠道。近期港股市场对新经济企业估值趋于理性,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业务成长性。
在此背景下,晶晨股份可能希望通过收购快速切入AIoT赛道,向投资者讲述新的增长故事。但问题是,收购标的的质量和协同效应是否足以支撑这一叙事?尤其是在公司自身增长放缓的情况下,大规模收购亏损企业可能进一步拖累短期业绩。
四、风险与机遇并存
从积极角度看,此次收购若能成功整合,将帮助晶晨股份拓展物联网芯片业务,实现从“家庭娱乐”向“智能物联网”的战略延伸。标的公司在低功耗芯片设计方面的技术积累,也可能与晶晨现有业务形成互补。
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:收购溢价较高,若标的公司无法在短期内扭亏为盈,将直接拖累上市公司业绩;业务整合存在不确定性,文化融合、技术协同都需要时间验证;最重要的是,在IPO关键期进行此类交易,可能被投资者解读为“病急乱投医”,反而影响市场信心。
五、投资者应保持理性
对于关注晶晨股份的投资者而言,在当前时点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笔交易。一方面要关注收购标的的具体业务前景和技术价值,另一方面也要评估晶晨股份在港股IPO后的整体发展战略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监管机构对此类关联交易或高溢价收购亏损企业的审查日趋严格。晶晨股份需要在后续信息披露中,更详细地说明此次收购的商业逻辑、估值依据和整合计划,以打消市场疑虑。
在港股IPO的关键节点,晶晨股份的这笔收购无疑是一场豪赌。若能成功,可能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;若失败,则可能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。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如何平衡,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,也将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。